2023年,沂水县残联以省市县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为契机,积极与县人社局对接协调,坚持“因人设岗”,注重“因需设岗”,将公益性岗位与助残爱残、就业民生等紧密结合,实施“精准化”残疾人安置措施,全年共安置579名残疾人就业,帮助他们实现了“就业梦”。
加强人员选配,夯实组织基础
按照市人社局、市残联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县残联会同县人社局出台了《关于做好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公益性岗位类别、数量、条件等要求,创设了村残协专职委员、残疾人之家、助残照护服务等三类残疾人公益性岗位。截至2023年底,帮助579名残疾人实现就业。其中,村残协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387个,“如康家园”残疾人之家公益性岗位46个,助残照护服务公益性岗位139个,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公益性岗位7个。通过安置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,在全县搭建起了以村残协为主体、“如康家园”残疾人之家为补充、残疾人活动小组为延伸的良好组织架构,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强化人员培训,提升服务水平
为加强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,县残联严格按照“安置一人、培训一人、合格一人、上岗一人”的要求,在全县18个乡镇开展了多次公益性岗位培训会议,同时利用“党建可视化信息平台”分批次开展远程岗前培训,在安置结束1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培训,确保公益性岗位人员“在岗、知岗、会岗”。健全完善管理制度,严格日常管理,将补贴待遇与日常考核挂钩,提高在岗人员工作积极性。实行县统一指导、乡镇统一调度、村负责日常管理的“三级联动”管理机制,强化信息动态比对,综合运用大数据、信息化手段对岗位和人员实行“双实名”管理,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清退。同时培育村级残协公益岗工作典型,通过典型引领,辐射带动全县村残协规范化发展。目前全县18个乡镇中已建成村残协规范化建设试点90个,推选出40名优秀公益性岗位人员,并设置党员示范岗,以党员先锋引领带动公益岗服务效能提升。
完善服务机制,打造扶残品牌
公益岗人员上岗后,结合残疾人实际工作能力,量身为其安排业务工作,努力让公益性岗位人员各司其职、发光发热。结合实施临沂市“海棠花开”党建引领助残十条措施,在每月落实帮包联系、需求对接、主题服务和激励评价制度的同时,针对残疾人特点和需求,分门别类地建立宣讲增信、康复增能、培训增富、文体娱乐、志愿互助等各具特色的残疾人活动小组,依托公益性岗位人员,为残疾人提供包括助残、助行、助医、助洁、代办、安全等在内的个性化助残服务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开展助残活动1660次,为残疾人解决各类需求675件。